NEWS
时间:2025-06-09 18:18:58 来源: 作者:
“农,天下之大本也。”小小一粒稻米,既是千家万户的民生,也是国家发展的底气。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走到水稻田边与农民群众亲切交流。他强调,要建设好高标准农田,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
殷殷嘱托化作奋进力量。一年多来,广袤田野上激荡着农业现代化的澎湃春潮,智慧农机驰骋沃野,洞庭湖畔稻米飘香。在“良种良法良机良田深度融合”中,新时代“禾下乘凉梦”照进现实,一幅稻花香、农业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良田”蝶变:从“巴掌田”到万亩田
初夏时节,《金融时报》记者来到谢家铺镇港中坪村,绿油油的水稻秧苗长势喜人,在田间焕发出勃勃生机。“现在小田变大田,大型农机可以直接开到地里,无人机飞一趟就能搞定喷药,省工省力还增效。”望着自家的400亩稻田,种了40多年水稻的匡永利难掩喜悦。
这片希望的田野,正是我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动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这一“丰收根基”,强调要“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明确,到2030年,力争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亿亩。
在政策东风吹拂下,三湘大地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良田”蝶变。面对丘陵山区占比达70%的地形特点,湖南省创新实施“投贷联动”机制,2023年至2024年,全省建成亩均投资超3000元的高标准农田200余万亩,累计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超30亿元。通过“小并大、短变长、坡改梯、弯取直”的系统改造,昔日零散的“巴掌田”成功变身“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良田。
“高标准农田的‘高’,不仅体现在建设标准上,更体现在降低耕种成本上。”益阳市赫山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与农垦股股长高明光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以前,农户都是二三分的零散田地,小农机在耕、种、管、收环节“处处断头”。如今,零散田地整合为三至五亩的大田块,机械化程度大幅提升。以旋耕为例,成本从每亩100多元降至70元,收割效率也显著提高,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进一步促进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正是这场“良田”蝶变的关键支持力量。“湖南省银行业创新了‘高标准农田+土地指标交易收入’‘高标准农田+租金收入’‘高标准农田+专业信息平台产业导入+文旅收入’等多种金融支持模式,有效破解了项目建设资金难题。”湖南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向恒告诉《金融时报》记者,截至2024年末,全省银行机构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余额达413.6亿元,较上年增加94亿元。
与此同时,智慧农业成为金融机构重点支持方向,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插上了“数字翅膀”。“我们的2.85亿元贷款已全部投放到位,这笔资金重点支持鼎城区4.5万亩数字农田建设,包括建设智能灌溉系统、物联网墒情监测站和现代化育秧工厂等配套设施。”农业发展银行常德市分行主要负责人介绍,经测算,数字农田水稻亩产将增加超100公斤,生产成本将降低10%,带动周边农户年增收千元以上。
“良法”护航:科技与保险共织现代农业“防护网”
在港中坪村的智慧农田示范区,田间矗立的农业气象站、整齐排列的虫情测报灯、实时监测的墒情仪和水位仪,与空中巡田的多光谱无人机,共同构成一幅智慧农业的生动图景。
“打开手机就能看到每块田的‘健康报告’。”谢家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技师毛远利向记者展示了“中联智农云”App,屏幕上清晰显示着地块、长势、肥力分布、施肥处方、作业地图等信息,通过对地块苗情实时扫描,农户可以实现精准变量施肥。
在科技赋能农田管理的同时,保险服务的创新升级为“良法”注入更足的底气。“每亩只需缴纳8.8元保费,就能获得1100元的风险保障。万一遭灾,赔偿基本能保住种子、化肥、人工等成本,我们种粮更有信心了。”港中坪村种粮大户戴宏娓娓道来的“明白账”,折射出水稻完全成本保险给当地农户带来的安全感。从2024年早稻开始,湖南省将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覆盖范围由原来的62个产粮大县扩大到全省,规模户的保额由原来的每亩500元提高到每亩1100元、中小农户由原来的每亩360元提高到每亩900元。
“在常德地区,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已经实现了应保尽保,可以保障水稻从移栽到成熟期因自然灾害、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人保财险常德市分公司副总经理黄华告诉记者,该公司2024年水稻完全成本保险保费超1亿元,提供风险保额近30亿元。湖南金融监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湖南水稻保险金额达460.1亿元,规模位居全国首位。
保险不再是“灾后救火”,而是“全程护航”。黄华介绍说,人保财险还着眼于从“风险等量补偿”向“风险减量管理”跃迁,将风险减量服务、保险知识、惠农政策送到田间地头,并充分借助“人保智慧”气象灾害风控服务平台,紧盯重点农时和重点区域,加强风险预警研判,及时向农户发送灾害预警信息。
无独有偶,在距离常德数百公里的岳阳市岳阳县,中华联合保险创新的“农田管家”服务,也为水稻田防灾减损带来了新的“良法”。
“去年,岳阳地区遭受历史罕见的暴雨灾害,我们了解到岳阳县幼雄水稻专业合作社有近100亩土壤湿度、养分浓度等关键指标异常变化,立即向农户发出预警信息,指导农户调整施肥计划,并且免费提供了无人机精准追肥,有效减轻了暴雨灾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中华联合保险岳阳县公司负责人姜立凡介绍说,“农田管家”服务创新项目将科学种植、风险减量、保险赔付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保防救赔”一体化的风险管理模式。
“过去遇到连续强降雨,只能凭经验估算养分流失量,现在靠土壤监测的数据说话,缺啥补啥。”岳阳县幼雄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方幼雄指着田间埋设的传感器告诉记者,有了地力保险,能准确掌握不同区域土壤肥力差异,因地制宜补充缺失养分,成本明显降低,最终还有保险赔付“兜底”,拿着买肥料省下的钱就把保险买了,真正实现了“花小钱、保大安”。
“良种”突破:为“中国粮”装上更多“中国芯”
洞庭湖作为“鱼米之乡”的核心腹地,不仅孕育着金黄的稻浪,更蕴藏着端稳“中国饭碗”的种业密码。
在宁乡市金洲镇,全国最大的水稻商业化育种基地——隆平高科(000998)关山研发基地内,1500亩试验田如绿色棋盘铺展。15万份育种材料、近4万个水稻新品系,正在接受育种家们的“年度大考”。
“这一垄垄水稻都是成千上万个组合的‘候选者’,经过田间观测、抗性筛选、品质鉴定等‘层层关卡’,每年只有几十份材料能进入区域试验,最终通过审定的不过二三十个品种。”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黎琛子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过去,培育一个好品种周期长达8至10年,如今,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等技术加持下,育种周期已压缩至4至6年。”
在隆平高科的种子资源库里,2.4万份水稻种质资源静静沉睡在零下18℃的低温中。这些被精心编码的“农业芯片”,一半源自自主创新的杂交组合,一半从国内外引进而来。科研人员每年要为它们做“双重体检”——将种子种到田间,记录株高、穗长等表型数据,并提取DNA解析抗病、耐逆等基因密码,最终汇入“金种子系统”,成为育种家手中的“百宝箱”。
良种的孕育,既需科研人员的“匠心”,也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润泽。“截至2025年5月,农行湖南分行为隆平高科综合授信超48亿元,用信余额近20亿元。其中,近19亿元为中长期贷款,用于育种研发、基地建设等长期项目;1亿元为短期贷款,保障着种子生产、仓储流通的周转需求。”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三农金融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值得关注的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正向整个种业产业链延伸。“以往,下游经销商拿货,资金周转是难题。”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22年7月起,依托“农银智链”平台,该行将金融服务延伸至种业产业链的末梢——基于隆平高科核心子公司的销售订单,为下游经销商提供批量、自动、便捷的在线供应链融资服务,截至2025年5月末,已为隆平高科商圈累计投放7.23亿元“链捷贷”贷款。这种“核心企业增信+科技赋能”的模式,既破解了中小经销商的融资难题,又构建起“科研—生产—销售”的闭环生态,让良种推广的“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
湖南金融监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银行机构累计向4.2万户次经营主体发放种业贷款124.3亿元,为种业阵型企业、种业科创企业建立差异化评估体系,支持优质种业领军型企业和优势特色企业实现选育、繁殖和推广一体化发展。
正如基地里拔节生长的稻苗,科技创新让良种选育跑出了“加速度”。如今,湖南省水稻良种覆盖率已达99.5%、旱粮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每粒种子都承载着“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让端牢“中国饭碗”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良机”赋能:智能农机装上“安全带”
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不仅依赖“良种”的基因突破,也离不开“良机”的装备升级。
在宁乡市宗益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机库里,轮式拖拉机、旋耕机、无人植保机等137台智能农机整齐停放。“没有农机保险,我们的农机绝不出库。”合作社负责人李敏告诉记者,他们的合作社立下铁规,所有农机必须通过年检、投保足额保险,就像汽车必须买第三者责任险一样,这是安全生产的“入场券”。
李敏指着厂房里停放的旋耕机说:“这机器运转起来,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剐蹭造成人员受伤,仅医疗费和赔偿款就可能超过几年的利润。”李敏深刻认识到,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
“现在有了保险兜底,就像给辛苦攒下的家业上了把‘安全锁’,干起活儿来心里踏实多了。”在湖南,像李敏这样具有风险意识的“新农人”越来越多。宁乡市大屯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何建明告诉记者,在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背景下,农民特别是农业大户的投保意识都在显著提升。“农机投入大、风险高,一旦发生人身伤害或设备损坏,损失可能高达数十万元。他们既怕自然灾害冲垮收成,也怕意外事故赔光积蓄。现在政策宣传到位,加上保险理赔服务及时,越来越多农户主动来咨询高保额的农机保险。”
数据显示,湖南省已有规模以上农机企业152家,2023年全省水稻综合机械化率已达83.89%。与之相伴的是农机保险需求的快速增长——2020年6月至2024年4月,湖南省累计承保农机达14.69万台,保费规模突破6000万元。
“农机保险由保机器扩展到保责任。”人保财险宁乡支公司经理杨志介绍,农机安责险保障范围涵盖农机手人身伤亡、第三者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多种风险。每到集中年检期,公司都会派专人驻点农机事务中心、农机监理站,提供从政策解读到保单办理的“一站式”服务。
政策扶持成为推动投保的关键引擎。湖南省正在积极推广长沙市和衡阳市衡阳县实施财政补贴的经验做法。目前,长沙市已实施30%的财政补贴,衡阳县实施50%的财政补贴。通过“政府补贴+市场运作”模式,农户投保成本降低,承保覆盖率显著提升,逐步形成“要我投保”到“我要投保”的良性循环。
一碗大米,看似寻常,却记录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深刻变革。从洞庭湖畔“小田变大田”的良田改造,到实验室里“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育种突破,从智能化农机装备的驰骋沃野,到“指尖种田”的数字农业实践——在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下,良种、良法、良机、良田的深度融合,正在书写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而这每一步探索,都在为端牢“中国饭碗”增添底气。这碗热气腾腾的大米,是亿万农民辛勤耕耘的见证,更是大国粮仓成色的生动写照。